BIM与建筑设备讲义
第1章 建筑内部给水系统
建筑内部给水系统将是城镇给水管网或自备水源给水引入室内,供生活生产和消防用水,并满足用水点对水量、水压和水质的要求。
1.1 给水系统的分类和组成
(1)给水系统的分类
根据用户对水质、水压、水量、水温的要求,并结合外部给水系统情况进行划分,有3种基本给水系统:
a.生活给水系统
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饮用、烹饪、盥洗、洗浴、洗涤衣物、冲厕、清洗地面和其他生活用途的用水。
近年随着人们对饮用水水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在某些城市、地区或高档住宅小区、综合楼等实施分质供水,管道直饮水给水系统已进入住宅。
b.生产给水系统
供生产过程中产品工艺用水、清洗用水、冷饮用水、生产空调用水、稀释用水、除尘用水、锅炉用水等用途用水。
由于工艺过程和生产设备的不同,这类用水的水质要求有较大差异,有的低于用水标准,有的远远高于生活饮用水标准。
c.消防给水系统
消防灭火设施用水,主要包括:消火栓、消防卷盘和自动喷淋灭火系统喷头等设施的用水。消防水用于灭火和控火,即扑灭和控制火势蔓延。消防用水对水质要求不高,但必须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保证水量和水压。
上述3种基本给水系统可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合并共用。如:生活-生产给水系统、生活-消防给水系统、生产-消防给水系统、生活-生产-消防给水系统等。
系统的选择,应根据生活、生产、消防等各项用水对水质、水量、水压、水温的要求,结合室外给水系统的实际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或采用综合评判法确定。
(2)给水系统的组成
建筑内部给水系统一般由引入管、给水管道、给水附件、给水设备、配水设施和计量仪表等组成。
图中符号的含义:A入贮水池B来自贮水池
1阀门井;2引入管3闸阀4水表5水泵6止回阀7干管8支管9盆浴10立管11水嘴12淋浴器13洗脸盆14大便器15洗涤盆16水箱17进水管18出水管19消火栓
a. 引入管
从室外给水管网的接管点引至建筑物内的管段,一般又称进户管。引入管段一般设有水表、阀门等附件。
b.水表节点
水表节点是安装在引入管上的水表及其前后设置的阀门和泄水装置的总称。
给水引入管上应装水表计量建筑物的总用水量。为了水表修理和拆装、读数的方便,需要设水表井。水表以及相应的配件都设在水表井内。
c.给水管道
给水管道包括干管、立管、支管和分支管,用于输送和分配用水。干管又称总干管,是将水从引入管输送至建筑物各区域的管段。立管又称竖管,是将水从干管沿垂直方向输送至各楼层、各不同标高的管段。支管又称分配管,是将水从立管输送到各个房间内的管段。
d.给水附件
给水附件是指管道系统中调节水量、水压、控制水流方向、改善水质,以及关断水流,便于管道、仪表和设备检修的各类阀门和设备。给水附件包括各种阀门,水锤消除器,过滤器,减压孔板等管路附件。
e.配水设施
生活、生产和消防给水系统其管网的终端用水点上的设施即为配水装置。生活给水系统主要指卫生器具的给水配件或配水嘴;生产给水系统主要指用水设备;消防给水系统主要指室内消火栓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中的各种喷头。
f.增压和贮水设备
增压和贮水设备包括升压设备和贮水设备。如水泵、水泵-气压罐供水设备;水箱、贮水池和吸水井等贮水设备。
g.水表
水表按计量元件运动原理分为容积式水表和速度式水表。容积式水表的计量元件是“标准容器”;速度式水表的计量元件是转动的叶(翼)轮,转动速度与通过水表的水流量成正比。
水表按读数机构的位置分为现场指示型、远传型和远传、现场组合型。现场指示型水表的计数器读数机构不分离,与水表为一体;远传型水表的计数器示值远离水表安装现场,分无线和有线两种;远传、现场组合型水表在现场可读取示值,在远离现场处也能读取示值。
水表按水温度分为冷水表和热水表。冷水表被测水温≤40℃ ,热水表被测水温≤100℃ 。
水表按计数器的工作现状分为湿式水表、干式水表和液封式水表。湿式水表计数器浸没在被测水中;干式水表计数器与被测水隔离开,表盘和指针是“干”的;液封式水表计数器中的读数部分用特殊液体与被测水隔离。
水表按被测水压力分为普通型水表和高压水表。普通型水表公称压力≤1.0MPa;高压水表公称压力为1.6MPa、2.0MPa。
1.2 给水方式
给水方式即指建筑物内部给水系统涉及的供水方案。
合理的供水方案,应综合工程涉及的各种因素,如技术因素:供水可靠性,水质对城市给水系统的影响,节水效能,操作管理,自动化程度等;经济因素:基建投资,年经营费用,现值等。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建筑立面和城市前瞻的影响,对结构和基础的影响,占地对环境的影响,建设难度和建设周期,抗寒防冻性能,分期建设的灵活性,对使用带来的影响等。
给水方式的基本形式可分为依靠外网压力的给水方式和依靠水泵升压的给水方式。依靠外网压力的给水方式包括直接给水方式和设水箱的给水方式;依靠水泵升压的给水方式包括设水泵的给水方式,设水泵、水箱的给水方式,气压的给水方式,分区的给水方式和分质给水方式。
(1)依靠外网压力的给水方式
a.直接给水方式
由室外给水管网直接供水,最为简单、经济的给水方式。适用于室外给水管网的水量、水压在一天内能满足用水要求的建筑。
b.设水箱的给水方式
设水箱的给水方式宜在室外给水管网压力周期性不足的时候采用。低峰用水时,可利用室外给水管网水压直接供水并向水箱进水。高峰用水时,室外管网水压不足,则由水箱向建筑给水系统供水。当室外给水管网水压偏高或不稳定时,为保证建筑物内给水系统的良好工况或满足稳压供水的要求,也可采用水箱的给水方式。有如下两种:
引入管与外网管道相连接,通过立管直接送入屋顶水箱,水箱出水管与设置在水箱下面的横干管相连,水箱进水管出水管上无止回阀。
水箱进水、出水合用一根立管,只是在水箱底部才分为两根管,一根管为进水管,另一根管为出水管。外网水压高时,外网既向水箱供水也向用户供水,外网水压不足时,由水箱补充不足部分。系统要求水箱出水管设止回阀,保证只出不进,防止水从出水管进入水箱,冲起污泥。屋引入管上也要设置止回阀,以防外网压力低,水箱里的水向户外倒流。
(2)依靠水泵升压给水方式
a.设水泵的给水方式
设水泵的给水方式宜在室外给水管网经常不足的时候采用。当建筑物用水量大且较均匀时,宜采用一台或多台水泵变速运行供水,以提高水泵的工作效率。
b.设置水泵、水箱的给水方式
设水泵水箱的给水方式宜在室外给水压力经常不满足建筑被给水管网所需的水压,且室外用水不均匀时采用。水泵能及时向水箱供水,可缩小水箱的容积,又因有水箱的调节作用,水泵出水量稳定,能保持在高效区运行。
c.气压给水方式
气压给水方式即在给水系统中设置气压给水设备,利用该设备的气压水罐内气体的可压缩性,升压供水。气压水罐的作用相当于高位水箱,但其位置可根据需要设置在高处或低处。该给水方式宜在室外给水管网压力低于或经常不能满足建筑内给水管网所需水压,室内用水不均匀,且不宜设置高位水箱时采用。
d.分区给水方式
当室外给水管网的压力只能满足建筑下层供水要求时,可采用分区给水方式。室外给水管网水压线以下楼层为低区由外网直接供水,以上楼层为高区由升压贮水设备供水。可将两区的1根或几根立管相连,在分区处设阀门,以备低区进水管发生故障或外网压力不足时,打开阀门由高区水箱向低区供水。
在高层建筑中常见的分区给水方式有:水泵并联分区给水方式、水泵串联分区给水方式和减压阀分区给水方式。
水泵并列分区给水方式各给水分区分别设置水泵或调速水泵,各分区水泵采用并列方式供水。其优点是供水可靠、设备布置集中,便于维护、管理,省去水箱占用面积,能量消耗较少。缺点是水泵数量多、扬程各不相同。
水泵串联分区给水方式各分区均设置水泵或调速水泵,各分区水泵采用串联方式供水。其优点是供水可靠,不占用水箱使用面积,能量消耗较少,缺点是水泵数量多,设备布置不集中,维护、管理不便。在使用时,水泵启动顺序为自下而上,各区水泵的能力应匹配。
水泵供水减压阀减压分区给水方式不设高位水箱减压阀减压分区。其优点是供水可靠,设备与管材少、投资省、设备布置集中、省去水箱占用面积。缺点是下区水压损失大,能量消耗多。
e.分质给水方式
分质给水方式即根据不同用途所需的不同水质,分别设置独立的给水系统。饮用水给水系统供饮用、烹饪、盥洗等生活用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杂用水给水系统,水质较差,仅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标准,只能用于建筑内冲洗便器、绿化、洗车、扫除等用水。近年来为确保水质,有些国家还采用了饮用水与盥洗、淋浴等生活用水分设两个独立管网的分质给水方式。
1.3 给水方式选择原则
(1)尽量利用外部给水管网的水压直接供水。在外部管网水压和流量不能满足整个建筑物用水要求时,则建筑物下层应利用外网水压直接供水,上层可设置加压和流量调节装置供水。
(2)除高层建筑和消防要求较高的大型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外,一般情况消防给水系统宜与生活或生产给水系统共用一个系统。但应注意生活给水管道水质不能被污染。
(3)生活给水系统中,卫生器具处的静压力不得大于0.60MPa。各分区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静水压不宜大于0.45MPa(特殊情况下不宜大于0.55MPa),水压大于0.35MPa的入户管(或配水横管),宜设减压或调压设施。
(4)生产给水系统的最大静水压力,应根据工艺要求、用水设备、管道材料、管道配件、附件、仪表等工作压力确定。
(5)消火栓栓口动压力不应大于0.50MPa,当大于0.70 MPa时必须设置减压装置。
(6)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管网的工作压力不应大于1.20MPa。
1.4 增压与贮水设备
(1)水泵
水泵是给水系统中的主要升压设备。选择水泵应以节能为原则,使水泵在给水系统中大部分时间保持高效运行。
在建筑内部的给水系统中,一般采用离心式水泵,它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效率高且流量和扬程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调整等优点。当采用设水泵、水箱的给水方式时,通常水泵直接向水箱输水,水泵的出水量、扬程几乎不变,选用离心式恒速水泵即可保持高效运行。对于无水量调节设备的给水系统,在电源可靠的条件下,可选用装有自动调速装置的离心式水泵。对于无水量调节设备的给水系统,在电源可靠的条件下,可选用装有自动调速装置的离心式水泵。
目前调速装置主要采用变频调速器。其工作原理是:在水泵出水口或管网末端安装压力传感器,将测定的压力值H转换成电信号输入压力控制器,与控制器内根据用户需要设定的压力值H1比较,当H > H1时,控制器向调速器输入降低转速的控制信号,使水泵降低转速,出水量减少;当 H < H1时,则向调速器输入提高转速的控制信号,使水泵转速提高,出水量增加。由于保持了水泵出水口或管网末端压力恒定,在一定的流量变化范围内,均能使水泵高效运行,节省电能。
用水泵出口压力或管网末端压力控制水泵调速,节能效果不完全相同,前者不能反映水流通过给水管网时,管网阻力特性的变化,所以当用水低峰时,虽然由于转速的改变水泵扬程能保持恒定不再升高,但最不利点配水处的水压将高于其所需的流出水头。而后者不仅能调节流量的变化,同时也能反映管网阻力特性的变化,使最不利点配水始终保持所需的流出水头,节能效果优于前者。但其控制系统较前者复杂,且最不利点配水一般远离泵房,信号传递系统安装、检查、维修不便,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前者使用更为广泛。
因水泵只有在一定的转速变化范围内才能保持高效运行,故选用调速泵与恒速泵组合供水方式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为避免在给水系统微量用水时,水泵工作效率降低,轴功率产生的机械热能使水温上升,导致水泵故障,可选用并联配有小型加压泵的小型气压水罐的变频调速供水装置。在微量用水时,变频调速泵停止运行,利用气压罐中压缩空气的压力向系统供水。
(2)气压给水设备
气压给水设备升压供水的理论依据是根据波义耳—马略特定律,即在定温条件下,一定质量气体的绝对压力和它所占的体积成反比。它利用密闭罐中压缩空气的压力变化,调节和压送水量,在给水系统中主要起增压和水量调节作用。
按气压给水设备输水压力稳定性,气压给水设备可分为变压式和定压式两类。变压式气压给水设备在向给水系统输水过程中,水压处于变化状态。定压式气压给水设备在向给水系统输水过程中,水压相对稳定。目前常见的做法是在气、水同罐的单罐变压式气压给水设备的供水管上,安装压力调节阀,将阀出口水压控制在要求范围内,使供水压力相对稳定。也可在气、水分罐的双罐变压式气压给水设备的压缩空气连通管上安装压力调节阀,将阀出口气压控制在要求范围内,以使供水压力稳定。
按气压给水设备罐内气、水接触方式,气压给水设备可分为补气式和隔膜式两类。补气式气压给水设备在气压水罐中气、水直接接触。设备运行过程中,部分气体溶于水中,随着气量的减少,罐内压力下降,不能满足设计需要,为保证给水系统的设计工况,需设补气调压装置。隔膜式气压给水设备在气压水罐中设置弹性橡胶隔膜将气、水分离。不但水质不易污染,气体也不会溶入水中,故不需设补气调压装置。橡胶隔膜主要有帽形、囊形两类,囊形隔膜又有球、梨、斗、筒、折、胆囊之分,两类隔膜均固定在罐体法兰盘上,囊形隔膜可缩小气压水罐固定隔膜的法兰,气密性好,调节容积大,且隔膜受力合理。
各类气压给水设备均由水泵机组、气压水罐、电控系统、管路系统等部分组成,除此之外,补气和隔膜式气压给水设备分别附有补气调压装置和隔膜。
气压给水设备的优点是灵活性大,设置位置不受限制,便于隐蔽,安装、拆卸都很方便。成套设备均在工厂生产,现场集中组装,占地面积小,工期短,土建费用低。实现了自动化操作便于维护管理。气压水罐为密闭罐,不但水质不易污染,同时还有助于消除给水系统中水锤的影响。其缺点是:调节容积小,贮水量少,一般调节水量仅占总容积的20%~30%,压力容器制造加工难度大。变压式气压给水设备供水压力变化较大,对给水附件的寿命有一定的影响。气压给水设备的耗电量较大。为了减少电耗,可采用几台小流量水泵并联运行的节能型气压给水设备。
根据气压给水设备的特点,它适用于有升压要求,但又不适宜设置水塔或高位水箱的小区或建筑内的给水系统,如地震区、人防工程或屋顶立面有特殊要求等建筑的给水系统;小型、简易和临时性给水系统和消防给水系统等。
气压给水罐宜布置在室内,如设在室外,应有防雨、防晒及防潮设施,并有在寒冷季节不致冻结的技术措施。当设于泵房内时,除应符合泵房的要求外,还应符合气压给水设备对环境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通风换气次数和设备安装检修等有关要求。气压给水罐的布置应满足罐顶至建筑结构最低梁底距离不宜小于1.0m;罐与罐之间及罐与墙面之间的净距不宜小于0.7m;罐体应置于混凝土底座上,底座应高出地面不小于0.1m,整体组装式气压给水设备采用金属框架支承时,可不设设备基础。
供生活用水的各类气压给水设备均应有水质防护措施,隔膜应用无毒橡胶制作,气压水罐和补气罐内应涂无毒防腐涂料,补气罐或用作补气的空气压缩机的进气口都要设空气过滤装置,并应采用无油润滑型空气压缩机,以防油对给水系统的污染。
为保证安全供水,气压给水设备要有可靠的电源,并应装设安全阀、压力表、泄水管和密闭人孔,安全阀也可装在靠近气压给水设备进出水管的管路上。为防止停电时水位下降,罐内气体随水流进入管道流失,补气式气压水罐进水管上要装止气阀,进气管上装设止水阀。
(3)贮水设备
a.贮水池
贮水池是贮存和调节水量的构筑物,其有效容积应根据生活(生产)调节水量、消防贮备水量和生产事故备用水量确定。消防贮备水量应根据消防要求,以火灾延续时间内,所需消防用水总量计。生产事故备用水量应根据用户安全供水要求,中断供水后果和城市给水管网可能停水等因素确定。当资料不足时,生活(生产)调节水量可以不小于建筑最高日用水量的20%~25%计,居住小区的调节水量可以不小于建筑最高日用水量的15%~20%计。
贮水池应设进、出水管、溢流管、泄水管和水位信号装置,溢流管管径宜比进水管管径大1级,泄空管管径应按水池(箱)泄空时间和泄水受体的排泄能力确定,一般可按2h内将池内存水全部泄空进行计算,但最小不得小于100mm。顶部应设有人孔,一般宜为800~1000mm。其布置位置及配管设置均应满足水质防护要求。
仅贮备消防水量的水池,可兼作水景或人工游泳池的水源,但后者应采取净水措施。非饮用水与消防水共用一个贮水池应有消防水量平时不被动用的措施。
贮水池的设置高度应利于水泵自吸抽水,且宜设深度≥1m的集水坑,以保证其有效容积和水泵的正常运行。贮水池一般宜分成容积基本相等的两格,以便清洗、检修时不中断供水。
b.吸水井
当室外给水管网能满足建筑内所需水量,无调节要求的给水系统,可设置仅满足水泵吸水要求的吸水井。吸水井的有效容积应大于最大1台水泵3min的出水量,且满足吸水管的布置、安装、检修和防止水深过浅水泵进气等。
c.水箱
根据水箱的用途不同,有高位水箱、减压水箱、冲洗水箱、断流水箱等多种类别。其形状通常为圆形或矩形,特殊情况下也可设计成任意形状。制作材料有钢板包括普通、搪瓷、镀锌、复合和不锈钢板等,钢筋混凝土;塑料和玻璃钢等。
以下主要介绍在给水系统中使用较为广泛的起到保证水压和贮存、调节水量的高位水箱。水箱的配管、附件进水管主要包括出水管、溢流管、水位信号管、泄水管和通气管等。
利用外网压力直接进水的水箱进水管上应装设与进水管径相同的自动水位控制阀(包括杠杆式浮球阀和液压式水位控制阀),并不得少于两个。两个进水管口标高应一致,当水箱采用水泵加压进水时,进水管不得设置自动水位控制阀,应设置由水箱水位控制水泵开、停的装置。进水管入口距箱盖的距离应满足杠杆式浮球阀或液压式水位控制阀的安装要求,一般进水管中心距水箱顶应有150~200mm的距离。
出水管从水箱侧壁接出时,其管底至箱底距离应大于50mm,若从箱底接出其管顶入水口距箱底的距离也应大于50mm,以防沉淀物进入配水管网。出水管上应设阀门以利检修。为防短流进、出水管宜分设在水箱两侧,若合用一根管道,则应在出水管上增设阻力较小的止回阀,其标高应低于水箱最低水位1.0m以上,以保证止回阀开启所需的压力。出水管径应按管网设计秒流量计算确定。
溢流管口应在水箱设计最高水位以上50mm处,管径按排泄水箱最大入流量确定,一般应比进水管大1级。溢流管宜采用水平喇叭口集水,喇叭口下的垂直管段不宜小于4倍溢流管管径。溢流管上不允许设阀门。
泄水管从箱底接出,用以检修或清洗时泄水。管上应设阀门,管径不得小于50mm,阀门后的管道可与溢流管相连后用同一根管道排水。
供生活饮用水的水箱,贮水量较大时,宜在箱盖上设通气管,以使水箱内空气流通,其管径一般宜为100mm~150mm,管口应朝下并设网罩。
水位信号装置是反映水位控制阀失灵报警的装置。可在溢流管口下10mm处设水位信号管,直通值班室的洗涤盆等处,其管径15~20mm即可。水箱一般应在侧壁安装玻璃液位计,并应有传送到监控中心的水位指示仪表。若水箱液位与水泵联动,则可在水箱侧壁或顶盖上安装液位继电器或信号器,采用自动水位报警装置。水箱一般设置在净高不低于2.2m,采光通风良好的水箱间内。
大型公共建筑中高层建筑为避免因水箱清洗、检修时停水,高位水箱容量超过50m³,宜分成两格或分设两个。水箱底距地面宜不小于800mm的净距,以便于安装管道和进行检修,水箱底可置于工字钢或混凝土支墩上,金属箱底与支墩接触面之间应衬橡胶板或塑料垫片等绝缘材料以防腐蚀。水箱有结冻、结露可能时,要采取保温措施。
1.5 给水管道的布置与敷设
(1)管道布置
给水管道的布置受建筑结构、用水要求、配水点和室外给水管道的位置,以及供暖、通风、空调和供电等其他建筑设备工程管线布置等因素的影响。进行管道布置时,不但要处理和协调好各种相关因素的关系,还要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a. 确保供水安全和良好的水力条件,力求经济合理。
管道尽可能与墙、梁、柱平行,呈直线走向,力求管路简短,以减少工程量,降低造价。但不能有碍于生活、工作和通行;一般可设置在管井、吊顶内或墙角边。干管应布置在用水量大或不允许间断供水的配水点附近,既利于供水安全,又可减少流程中不合理的转输流量,节省管材。
b.保护管道不受损坏
给水埋地管道应避免布置在可能受重物压坏处。管道不得穿越生产设备基础,如遇特殊情况必须穿越时,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同时也不宜穿过伸缩缝、沉降缝、变形缝。若需穿过,应采取保护措施,常用的措施有:在管道或保温层外皮上、下留有不小于150mm的净空;软性接头法即用橡胶软管或金属波纹管连接沉降缝、伸缩缝隙两边的管道;丝扣弯头法,在建筑沉降过程中,两边的沉降差由丝扣弯头的旋转来补偿,适用于小管径的管道;活动支架法,在沉降缝两侧设立支架,使管道只能垂直位移,不能水平横向位移,以适应沉降、伸缩之应力。
为防止管道腐蚀,管道不允许布置在烟道、风道、电梯井和排水沟内,不允许穿大、小便槽,当立管位于大、小便槽端部≤0.5m时,在大、小便槽端部应有建筑隔断措施。
c.不影响生产安全和建筑物的使用
为避免管道渗漏,造成配电间电气设备故障或短路,管道不能从配电间通过,不得穿越变、配电间、电梯机房、通讯机房,大中型计算机房、计算机网络中心、有屏蔽要求的X光、CT室、档案室、书库、音像库房等遇水会损坏设备和引发事故的房间;一般不宜穿越卧室、书房及贮藏间;也不能布置在妨碍生产操作和交通运输处或遇水能引起燃烧、爆炸或损坏的设备、产品和原料上;不宜穿过橱窗、壁柜、吊柜等设施和在机械设备上方通过,以免影响各种设施的功能和设备的维修。
d.便于安装维修
布置管道时其周围要留有一定的空间,以满足安装、维修的要求。
给水管道的布置按供水可靠程度要求可分为:枝状、环状。前者单向供水,供水安全可靠性差,但节省管材,造价低;后者管道相互连通,双向供水,安全可靠;但管线长造价高。一般建筑内给水管网宜采用枝状布置。
给水管道的布置按水平干管的敷设位置又可分为上行下给式、下行上给式和中分式。干管设在顶层天花板下、吊顶内或技术夹层中,由上向下供水的为上行下给式,适用于设置高位水箱的居住与公共建筑和地下管线较多的工业厂房;干管埋地、设在底层或地下室中,由下向上供水的为下行上给式,适用于利用室外给水管网水压直接供水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水平干管设在中间技术层内或某层吊顶内,由中间向上、下2个方向供水的为中分式,适用于屋顶用作露天茶座、舞厅或设有中间技术层的高层建筑。同一幢建筑的给水管网也可同时兼有以上两种布置形式。
(2)管道敷设
给水管道的敷设有明装、暗装两种形式。
明装即管道外露,其优点是安装维修方便,造价低。但外露的管道影响美观,表面易结露、积灰尘。一般用于对卫生、美观没有特殊要求的建筑。暗装即管道隐蔽,如敷设在管道井、技术层、管沟、墙槽或夹壁墙中,直接埋地或埋在楼板的垫层里。给水横管穿承重墙或基础、立管穿楼板时均应预留孔洞,暗装管道在墙中敷设时,也应预留墙槽,以免临时打洞、刨槽影响建筑结构的强度。
在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引入管穿地下室外墙或基础时,应采取防水措施,如设防水套管。室外埋地引入管要防止地面活荷载和冰冻的破坏,其管顶覆土厚度不宜小于0.7m,并应敷设在冰冻线以下0.15m处。建筑内埋地管在无活荷载和冰冻影响时,其管顶离地面高度不宜小于0.3m。
管道在空间敷设时,必须采用固定措施,以保证施工方便和安全供水。固定管道常用的支、托架给水钢立管一般每层须安装1个管卡,当层高>5m时,则每层须安装2个,管卡安装高度,距地面应为1.5~1.8m。当给水管道与排水管道或其他管道同沟敷设、共架敷设时,给水管宜敷设在:排水管、冷冻管的上面,热水管、蒸汽管的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