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史简要背诵版
中国共产党史简要背诵版

中国共产党史简要背诵版

党史

  • 1840年鸦片战争,是我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南京条约》

  •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北京条约》《天津条约》

  • 1894年甲午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马关条约》

  •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自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

    1.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
    2.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3. 资产阶级:辛亥革命
  •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开端

  • 1912年1月1日 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发表《敬告青年》,新文化运动兴起。

  • 1917年初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极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1918年 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

  • 1919年—1949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彻底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 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北京天安门前)
    意义: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从此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五四精神: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

  • 1921年7月23日 中共一大 中国共产党成立 陈独秀为书记
    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
    ①内容:确立党的奋斗目标是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②意义: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从此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理。
    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不要忘记)
    出自:光明日报2005年6月21日 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

  • 1922年7月 中共二大、香港海员大罢工、安源工人大罢工
    内容: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 1923年6月 中共三大、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内容:决定国共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改组国民党
    结果:与国民党进行了合作,国民大革命兴起,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由于中共放弃领导权及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失败。

  • 1924年1月 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提出“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三民主义:民族 民权 民生(孙中山为倡导者)

  • 1925年 五卅惨案、五卅反帝运动爆发、省港大罢工
    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
    意义: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

  • 1927年-1937年 10年内战
    开展土地革命 建立苏维埃政府 发展红色队伍 多次击退国民党的围剿

  • 1927年
    (1)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
    蒋介石叛变革命,开始屠杀共产党人,意味着国共合作失败
    共产党人寻求独立革命道路
    (2)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
    党的五大虽然批评了陈独秀的错误,但没有解决无产阶级如何争取领导权,如何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如何对待武汉国民政府和国民党,特别是如何建立党的革命武装等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概括就行)
    (3)8月1日南昌起义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3)8月7日 八七会议
    ①内容: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
    ②意义: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4)9月9日,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武装斗争中公开打出了自己的旗号,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面军旗(带有镰刀、斧头、五角星的工农革命军军旗)的诞生,在全国人民面前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决心。
    (5)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创立革命根据地

  • 1928年 井冈山会师(朱德、陈毅与毛泽东)
    中共六大于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莫斯科召开

  • 1931年9月18日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意义: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和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 1934年10月 红军被迫长征
    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直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8.6万余人撤离根据地瑞金,向湘西突围,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 1935年1月 遵义会议
    ①内容:
    a、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取消其军事最高指挥权。
    b、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②意义: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在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和中国革命事业,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转折点。

  • 巴西会议(1935年8月底)
    巴西会议又一次将红军从危机中解救了出来。巴西会议是决定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一次关键会议,在中共党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 吴起镇会议(1935年10月22日)
    内容:中央政治局在陕西省赤安县吴起镇召开会议,总结俄界会议后红军的行动,确定新形势下陕甘支队的行动方针,决定党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建立西北苏区,以领导全国革命。
    意义: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的结束,开创了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的新的历史时期。

  • 瓦窑堡会议(1935年底)
    ①内容: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②影响: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推动了全民族的抗战

  • 晋西会议(1936年3月20日至27日)
    ①晋西会议是瓦窑堡会议的继续。
    ②它贯彻了瓦窑堡会议精神,使全党全军更加明确了党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与奋斗目标,进一步统一了全党政治和军事战略思想。
    ③这次会议对于我们党由“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的策略转变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 1936年10月 红一、红二、红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

  • 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的意义
    ①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导地位
    ③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总方针

  • 1936年12月12日 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立即召开救国会议,史称“西安事变”。中共确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最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 1937年-1945年 8年抗日战争

  • 延安会议(1937年3月23日)(大致概括,不用很准确)
    意义:延安会议是抗日战争爆发前夜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全民族对日抗战作了重要准备。同时,会议清算了张国焘的错误,增强了党内团结。

  • 1937年7月7日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 1937年8月13日 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开始

  • 洛川会议(1937年秋):
    ①内容: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②影响: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为抗日的前线

  • 1937年9月 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 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
    意义: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人心,增强了全国人民和各爱国武装力量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

  • 1937年12月13日 南京沦陷 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

  • 1938年春 李宗仁指挥军队开展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取得的战果最大的一次胜利

  • 1938年10月 武汉会战后,日军占领武汉,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1938.9-1938.11)
    意义: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

  • 1940年 百团大战 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

  • 1941年 皖南事变,惊醒和教育了对国民党抱有幻想的人们

  • 1945年-1949年 解放战争
    全国内战爆发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将革命继续到底

  • 1945年4月 中共七大(1945年春)在延安召开
    ①内容: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指出当前形势下党的任务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②意义:为争取抗日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 1945年8月15日 日本无条件投降

  • 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 重庆谈判(用自己的话大致概括)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在重庆进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经过43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国民党政府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但是,在1946年国民党统治集团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悍然撕毁《双十协定》。
    意义:重庆谈判的举行和双十协定的签订,表明国民党方面承认了中共的地位,承认了各党派的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建设新中国的政治主张被全国人民所了解,从而推动了全国和平民主运动的发展。重庆谈判作为战后中国的重大政治事件,把国共两党的合作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战后中国的政治走向和政治格局,同时 也为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 1945年10月25日 台湾光复

  • 三大战役(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
    内容: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平津战役(1948 年11月29日)(顺序要对地点要对)
    ①辽沈战役意义: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为后面两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②淮海战役意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严重动摇了国民党上下的独裁梦想。此次战役的胜利结束,标志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展开打好了基础。
    ③平津战役意义: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5日)西柏坡会议
    ①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全国即将解放
    ②内容:
    a、党今后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b、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c、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和总任务: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d、告诫全党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③意义: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问题
    1949年4月21日 渡江战役

  • 1949年4月23日 南京解放,宣告国名党统治的结束

  • 1949年5月27日 上海解放(南京和上海解放不用精确到日)

  • 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制订了《共同纲领》,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确立了国体

  •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历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纪元

  • 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1950-1952 土地改革
    1950-1953 抗美援朝

  • 1950年 土地改革运动开始

  • 1950年10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抗美援朝)

  • 1952年 土地改革完成

  • 1953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1)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底)

  • 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

  • 意义: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向社会主义公有制。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 1955年4月18日-4月24日万隆会议 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
    内容: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
    目的: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间接促成不结盟运动。
    意义: 是有史以来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事务的大型国际会议,是世界历史的新的起点。

  • 1956年秋 中共八大
    内容:
    a、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主要矛盾是人民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
    b、确定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c、确定今后的总任务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
    d、确定经济建设方针是既反冒进又反保守,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意义:八大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

  • 1957年 中国共产党进行整风,反右派斗争开始

  • 1958年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

  •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6-1976十年文化大革命
    1969年的中共九大和1973年的中共十大基本上是错误的(提一下就行)

  • 1969年4月1至4月24日 中共九大在北京举行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完全错误的,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没有积极作用。九大的召开,使中国共产党思想上、政治上“左”倾错误加深,组织上更加不纯。

  • 1971年 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1971年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

  • 1972年 中美、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

  • 1973年8月24日-1973年8月28 中共十大在北京举行

  • 1976年 四五运动(天安门事件)成为了该年全民反抗四人帮的一次具有历史里程碑的重要意义和象征性意义的历史事件,直接带动了半年后四人帮的被粉碎。

  •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

  • 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 中共十一大(提一下就行)

  •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内容:a、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b、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决定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路线,形成了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 中共十二大(1982年)
    内容: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为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 中共十三大(1987年)
    内容:a、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中共十四大(1992年)
    内容: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意义:为我国规划了本世纪前进航程,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大会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 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 南方谈话
    邓小平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凭着对党和人民伟大事业的深切期待,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视察,沿途发表了重要谈话

  • 中共十五大(1997年)
    内容: 
    a、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b、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
    c、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领域改革和发展作出跨世纪的战略部署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 1999年12月20日 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 2002 中共十六大召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
    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主要内容:把三个代表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①三个代表进一步回答了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建设怎么样的党。
    ②当前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三个代表”

  • 2003 非典爆发

  • 2007 中共十七大召开 提出并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十七大提出了三个基础、三个重点和二个补充的发展新思路。它们是:“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2008年奥运会 汶川地震

  • 2012年11月8日 中共十八大——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1.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制定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前进方向。
    3.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4.回答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政策立场。

  • 三大战略(2015)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战略
    意义:对优化我国经济发展空间、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 中共十九大(2017年10月18日)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
    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彻底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

  • 中国精神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